军事教育感悟生活句子作文

超级经典 2024-08-24 20:40:02 -
军事教育感悟生活句子作文

大家好,军事教育感悟生活句子作文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高中军训生活的收获与感悟作文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下面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军事教育感悟生活句子作文和高中军训生活的收获与感悟作文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高中军训生活的收获与感悟作文
  2. 读经典知新意作文最后的感想
  3. 读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有感,读后感作文

[One]、高中军训生活的收获与感悟作文

〖One〗、高中军训生活的收获与感悟作文(精选5篇)

〖Two〗、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收集总结的高中军训生活的收获与感悟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Three〗、很久没有拿笔了,不免有一些兴奋。

〖Four〗、两个月左右的假期,让我感受颇多。尤其是高一开学的军训,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Five〗、这次军训,与往常军训有很大不同。没有有趣的实践课,没有轻松的课堂;有的只是艰苦的训练,统一的军服与整齐的步伐。这便要求我们用心融入其中去学习,去适应,去磨砺,以此增强自身身体素质,增强国防意识与集体主义观念,增强集体凝聚力与战斗力,培养团结互助的作风……

〖Six〗、每天,我们顶着烈日,在操场上艰苦的练习。教官的一声声口令,就像是一根根教鞭,鞭策我们努力做到标准,努力做到比较好。在艰苦的训练中,我们每个人开始慢慢适应,从开始的腰酸背痛,腿麻脚抽筋,到最后可以应对每天的训练。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不停地成长,不断地进步。

〖Seven〗、军营中纪律很严,军训也不例外。哨声便是我们行动的指引。吃饭,睡觉,事事必须听哨行动。正如那首军歌所说”纪律中有无穷的战斗力!”对!每个人如果都严守纪律,便是散沙变硬石,巴掌变拳头,便会有无穷的力量!七天的军训,我们的纪律性,荣誉感,集体观念……都在无形中增强。相信,这会是高中学习的重要伙伴。

〖Eight〗、俗话说“逆境出人才”,这便告诉我们:艰苦的环境是磨练人的好地方。七天的军训,我们的力气变大了,思想意识增强了,精神更加饱满了。每个人都朝气蓬勃地迎接着新的一天。而汇操时那整齐,嘹亮的口号,昂扬向上的精神,更是展现出了90后那无限而饱满的精力。

〖Nine〗、训练程度的加大,让我们这些高中生“叫苦连天”。即使这样,大家都咬牙坚持,用顽强的意志,“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精神,彻底完成了军训使命。

〖Ten〗、经过这次军训,我们有了更加强壮的体魄,更加健全的人格,更加充沛的精力。我们不但领略到了军人们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以及不怕困难的崇高品质,而且发扬了我们“同心协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我们会时刻准备着,来迎接高中生活的一切挑战。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难,我们都会努力战胜,向自己的理想大学走去!

1〖One〗、在参加军训以前,我对军训始终是保有一种恐惧和厌恶的心理的。因为以前听哥哥姐姐们说过:军训时度一日如度一年,并且身体接受者钢铁般的折磨,教官更是如“极度冰点”一样残酷。可经过这短短三天的军训体验,使我对它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这次军训虽说是苦,但其中的的道理真是耐人寻味:军训是对我们人生一次的洗礼,是对我们的一次磨练,更是对自我的一次挑战!对于以前从没有进行大型锻炼的我,这次军训可是让我疲惫不堪,身体每天都在”超负荷“,但我也从中获得了不小的收益。比如:平时走路我总是驼背,但通过这几天的军训,我改掉了这个坏毛病,从此走路挺胸擡头;再有就是我平时很少锻炼,军训不仅锻炼了我的身体,还是我对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多以我决定每天早睡早起,锻炼身体,为大学更艰苦的军训生活做准备!

1〖Two〗、其二,和我关系好的或是非常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知难而退,总想打退堂鼓的胆小鬼。但是通过这次军训对我的锻炼,我克服了这个弱点:记得第一天军训时,我们练习的是站立,也就是站军姿。因为是阴天,所以上午几乎没吃什么苦。可是到了下午,天空上出现了“太阳当空照”的情景,再加上上午的训练,我的神有些吃不消:脚底下钻心的疼痛使我摇摇晃晃的站着,头部的水汽足够能形成一场比八月中旬还猛烈的的“特大强降雨了”。但看看同样深受磨难的“战友”们,我便对我的退缩产生了质疑:同样是学生,同样的年龄,他们都行,我为什么就不行?想到这,我便有了坚持下去的决心,决心一定要站好高中的第一班岗,一定要圆满完成这“高中第一课”!

1〖Three〗、在学校的操场上,有我们的汗水,有我们的欢笑,更培养了我们今后在高中生活所要用到的那种吃苦的精神.军训结束了,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真正的'挑战警钟此时已响彻心中!

1〖Four〗、进入高中,就意味着必须接受军训考验。对我们这些一直生活在父母羽翼下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一种自我挑战。在这短短的军训期间,我们要与原本不认识的同学相互认识,并且要做到互帮互助,团结一致,我们要从原本懒懒散散的暑期生活中脱离出来,参加严格训练,接受阳光的洗礼,面对种种的考验。

1〖Five〗、给我们训练的教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身材不高,在他那稚气未脱的脸上写满了严肃和认真。他还很爱笑,而且笑的时候原本就不大的眼睛变得更小了。但是,教官在军训的时候对我们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只要大家不努力,他就会批评我们;只要大家动作不规范,他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示范给我们看。这可是我第一次与军人接触。

1〖Six〗、军训一开始,同学们个个神采飞扬,对军训充满了好奇。可是到了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问题来了。有的同学开始发牢骚,抱怨声便连声四起,一些同学向教官提出意见、有的甚至想逃避训练。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平时的生活太顺畅,几乎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少了那份同龄人应有的能力。这正是我们必须提高的自身素质。

1〖Seven〗、军人也许真的是那么一丝不苟。抱着在军训中混的我,六天后,才认识到严谨的时间意识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哪怕是一个最简单的动作,在训练场上,我们无数次地重复着,用自己的心去真真切切的体会军人的英伟。军姿的纹丝不动,跨步的整齐有力,使我们真正体会到军人的一丝不苟。

1〖Eight〗、高中的第一堂课—军训,就在今天,圆满结束了。回想起这些日子,我感慨良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出苦寒来”是军训的体会。“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是军训的结果。军训的感悟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它教会了我们对别人的关爱,它加深了我们理解保卫祖国的责任,它告诉了我们面对困难应有的态度。我们至少是我不再是娇滴滴的孩子,不再是好哭的小姑娘,我知道面对高峯,我们须自己去搭造阶梯;遇到山崖,我们要自己去连结绳索。我们的命运在自己的手中,只是看是否去把握!

1〖Nine〗、“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微小的力量一旦积攒起来,产生的威力可是无比的呀!当别人享受锲而不舍的喜悦时,你千万不要成为功亏一篑的典型。谁笑到最后,谁是最终的胜利者;谁坚持到最后,谁才是真正的英雄,谁才是战胜了自我的强者。

20、十天的军训充裕结束了,总的来说还不错,但我还是感觉有些失望,我先说不如意的地方。

2〖One〗、第一,我认为活动太过简单,除了训练,仅有短暂的拔河比赛和合唱比赛,我认为,为期十天的军训,至少应比一星期时间的军训多些活动,初中时,军训至少还有拉练冲、接力比赛、“排雷”比赛等等,怎么到高中时却没了呢?

2〖Two〗、第二,训练内容过少,我认为十天的时间已算长,我们完全可以多学一些东西。

2〖Three〗、不过,这次军训还是不错的(比如说伙食),至少让我感觉到过得很充实。这十天来,我们高一『8』班都增进了友谊,我们八班成了一个团结的班集体,同学们在拔河比赛上的表现,相信老师也是有目共睹。十天来,我们也逐渐有了军人的气质,不论以后到哪里,以及干什么,我们都会示人以军人那挺拔的身姿和饱满的精神。

2〖Four〗、军训更让我们变得成熟,十天,我们虽然在生理上没有太大变化,但在心理上,我们已由小孩子升级为青年人。以男生为例,教官常说我们要有“男人的野性”,我认为不止是野性,作为一个青年人,是要自己承担责任的,我们正在由“限制行为能力人”向“完全行为能力人”过渡,懂得怎样承担责任尤为重要。所以,高中的这次军训进行的极为必要。

2〖Five〗、总之,这次军训是一次重要的历程,至少我高中三年都不会忘。

2〖Six〗、天空飘起了几丝细雨,淅淅沥沥。仿佛是上天给予的恩赐,使身陷军训之苦的我们得以坐到一方书桌前,任笔尖泻下点滴思绪!

2〖Seven〗、不是没想象过军训的苦。只是在换上这袭绿装之时,心里的忧虑刹那间被一种朴素的美好与单纯涤荡了,心里余下的,只剩一瓣安宁与坚韧。

2〖Eight〗、无论是怎样猝不及防,军训生活还是踏着铁蹄来了。烈日炎炎下,我们就那样坚持着并不完美的军姿。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筋骨被生生地拉直,前所未有的断裂感与刺痛感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我们的意志。疼,疼到紧咬下唇仍无法干燥眼角微咸的潮溼。一颗颗汗水从背部狠狠地坠下,划过娇嫩的皮肤,撕开一道道***辣的伤口。可是,不能动,绝不能动!不仅仅是因为严肃的教官,更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骄傲的尊严。

2〖Nine〗、无法忘记站了一个小时军姿后的那种疼痛与欣慰。硬且劣质的胶鞋完全没有隔热功能,可怜的双脚痛到没有知觉,又被更加折磨人的僵硬***醒;于是又是一番苦痛的轮回……当那声浑厚的“齐步走”响起时,全身紧绷的弦瞬间松驰,难以言喻的欣喜几乎喷薄而出!僵痛的腿难以伸曲,细碎的埋怨与“哀号”亦是此起彼伏。可是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挂着微笑的,即使有些艰涩,但那份自豪早已溢于言表。“坚持就是胜利!”这不再只是句口号。第一次,如此透彻地谙知了一个道理。

30、曾几何时,我常以身体不好作为任性的借口;曾几何时,我会为一个小小的数学题大发脾气。可当我置身于那片严肃的绿色中,当我看到对面的孩子脸色苍白却仍不甘放弃时,那种感动,那份勇敢,真的就像清冽的泉水,丝丝渗入心田。我们,的确都是优秀的孩子。不仅仅是因为那好看的分数,更是因为我们骨子里的骄傲与不服输。第一次,触摸到成长的嶙峋与厚重;第一次,,感受到“责任”一词的重大与深沉。

3〖One〗、长大,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登上这不可小觑的高度,我时常会感到疲倦,感到迷茫。我会抱怨,会咒骂,也会感时伤怀到泪流满面。时光对人的磨砺总是悄无声息的,一点一滴,而后将人锻造成一种凝练刚强的姿态。期间的泪水或是欢笑,不过是过眼云烟;尔后沉淀下的那些品质与精神,才能亘古永恒。

3〖Two〗、青春是一出帷幕渐起的舞台剧,缤纷还是苍白,一切都掌握在我们手中。军训的种种滋味儿,凭我的拙笔道不尽千分之一。我只能收拢好身畔飘忽的几缕思绪,细细梳理。即是伤痛又何妨呢?这——是青春最美丽的伤疤,是成长最优雅的勋章。

[Two]、读经典知新意作文最后的感想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简·海丽说:“每天给孩子读哪怕只是10分钟的文学作品,对孩子的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

读什么,问题像是不复杂,却相当难答.因为,如果话说得过于概括,比如“开卷有益”,什么都可以读,意思自然也不错,可是不能实用;如果转到另一极端,说得过于具体,困难就会更多,一言以蔽之,说“要读好的”.这像是一句近于滥调的模棱话,却不得不说,因为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如果取法乎下,所得自然只能是下下了.传说王羲之学书法,起初以卫夫人为师,总是不能满足,及至北上,看到汉魏名家碑版,才卓然成家.其实卫夫人也是“上”手,王羲之不满足,是因为还有“上上”.学作文是一理,说极端一些,如果你诵读的文章就不通,或者百孔千疮,就算你学像了,也不过是不通或百孔千疮.要好,必须取法乎上,比较好是上上.过去的古文家,如明朝归有光,一生用力于《史记》,这是取法乎上上,所以造诣能够超过一般人.这里只是举例说明,读好文章是写好了的必要条件,甚至是充足条件.

到此,同学一定要追问,怎么算好呢?这又是个一言难尽的问题.杜甫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有不很相信世人评论的意味.但是不管作者同意不同意,既然给世人看,世人总是要评论的;而评论则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同是陶渊明诗,写《诗品》的钟嵘不大看得起,到唐宋就成为高不可及;这样说,文章就不能分别高下了吗?自然不是,比如古代的庄、列、史、汉、唐代的李、杜、韩、柳,宋代的欧、曾、三苏,无论就作品说还是就作家说,几乎都承认是大手笔.这样评定,标准是前面曾经谈到的,一方面是内容好,深刻,妥善,清新,能使人长见识,一方面是表达好,确切,简练,生动,能使人清楚了解,并享受语言美,这里不再详说.所谓读好的,就是读内容和表达两方面都可资取法的作品.我们作文是用现代语写,读当然主要是现代作品,而这些,绝大部分还没有写入文学史,怎么办?办法是:

『2』求助于流行的评论.这常常见于各种形式的文字,杂志报纸上的介绍,书的引言,收入选本(包括课本),甚至出版社的广告,等等;

『3』向知者求教.知者很多,语文老师,以及老一辈的读书人,都是知者,自己不知,可以问他们.

选读物,能够分辨好坏之后,还有确定类别的问题,就是要读或多读哪类作品,少读甚至不读哪类作品.当然要先读语文课本上的作品以及规定的课外读物.这不够,为学作文而想多读,选读物的时候要考虑以下一些情况.

『1』文体要是常用的,或说容易移用于作文的.举例说,广义的散文(包括以记事为主和以说理为主的)比诗歌、小说好.诗歌的语言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有时可以故意晦涩,两句之间常常断而不贯,这如果学了来,对作文就弊多利少.小说对话多,描写多,有些年轻人读小说多而读其他文体少,作文拿起笔就想描画人物、景色,至于记眼前琐事,说理,即使很浅易的也不知如何下笔,这就是未得其助而反受其扰.我的经验,在这方面,有时候也难免要捏捏头皮.比如读鲁迅作品,不少年轻人会感到,小说比杂文有趣味,容易读,可是就学习作文说,我还是劝你把更多的力量用在杂文方面.

『2』多读本国作品好;读翻译作品,比较好选文字格调接近汉语的.理由很简单,我们作文,语句要是中国味,不是外国味.

『3』不要只图好玩、省力.这方面,我想举个极端的例.大家都知道,有不少青少年,还有些中年人,热心读书,甚至在车上也手不释卷,而看的却总是小人书.看小人书当然不是坏事,不过,如果你看的总是这类读物而不及其他,想作文有进益就很难,因为小人书的文字是解说图画,断断续续,而看的人又常常是一目十行,略会其意而等于没有读.想学作文就不得不舍易就难,下苦功,多念些讲道理的作品.这类作品,初学会感到难读,没兴趣,但它可以使读者增长知识,锻炼思路,学习说理手法,这正是好的作文时时要用到的.还有,常读这类作品,有所得,会产生更深厚的兴趣,这是学而有成的最有力的保证.

『4』刚才说到讲道理作品的难读,这里还要泛泛说说“难”.选定读物,有时候宜于故意找一两种超过自己能力的,用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办法读.记得小时候看《聊斋志异》,许多词句搞不清楚,总的情节却又像是知其大略,就这样,过些时候再看,疑问就少多了.这是不求甚解的提高,情况是,难几次,难的会化为易,易的自然就更易了.有不少青年人不了解这种道理,比如也相信鲁迅作品很好,应该努力学习,可是不敢读杂文,说是不懂.这种避难就易的态度是错的,应该反过来,因为难,偏偏要读.敢碰难,使难化为易,学业(包括作文)才能够大幅度提高.

『5』要灵活处理杂与专的问题.所谓杂是内容、表达、作家都要求多方面,这样交错着读,可以兼收并蓄.但杂之中也容许专,比如读某一家的某类作品,感到所得多,兴趣浓,就可以多读一些.

以上是谈类别问题.还有范围问题,就是读多少合适.原则上说,多读比少读好,因为所读越多,融会贯通越容易,越高超.如宋朝王荆公和苏东坡,是连佛书、道书也很熟悉的.现代人自然还可以超过他们,因为他们不会外文.这是说,如果有条件,无妨古今中外.如果真能古今中外,博览之后能吸收,笔下就有可能融合荀子和亚里士多德而出现谨严,融合孟子和西塞罗而出现畅达,

最后,还要知道选读物的门路,以便扩大选取面.这主要是目录学的常识,附近图书馆或文化馆的情况,书刊出版情况等.这用不着多大力量,常留心就可以了.

(三)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取.作为初学者,就要选取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取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Three〗、要写得有真情实感不要矫揉造作地拼凑感受,要避免公式化.上半篇介绍文章内容,下半篇对照自己联系实际来个自我批评,最后再来写上几句空洞的保证.我们要开放思路,在真正理解原文闪耀的思想火花和艺术力量中真切的感受会骤然产生.

〖Four〗、写独特新鲜的感受检查式的读后感不可取,要尽力写出有新意的见解来感染读者.例如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该文一反常人论调,说孟尝君只是好做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所以真正有治国之才的士一个也没得到.全文不到一百字,却被誉为驳论文的“千秋绝调”.

〖One〗、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Two〗、亮明基本观点.选取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比较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Three〗、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Four〗、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One〗、用复述原文内容代替感想,常常开头说几句文章如何感人,然后就大段复述内容,结尾表决心或提希望.

〖Two〗、脱离原文,说上一通自己的想法.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颀赏性.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许多同学在观看影片后常会有感而发,尝试写作影评,这对于提高我们的影视鉴赏能力,端正我们的审美观念有相当大的帮助.那么,如何写好影评?

写好影视评论的前提是细心观赏.影视评论不同于书评,书可以反复地看,而影片却一闪即逝,因此,在看电影时不能漫不经心,而要全神贯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画面、音乐、对白、音响、表演等方面都要体察精微,并及时捕捉闪光的东西.这样在写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在影片中可评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评主题、评人物、评细节、评场面、评艺术特点、评电影语言的运用等;就多部影片来说,可综合评论一系列影片,阐明某一时期电影艺术创作的倾向和特点;可综合某一类影片(如惊险片、探索片等)进行评论;可综合同一类问题(如古装片的雷同化等)进行评论;另外,还可以进行电影专评,如平添编剧、评导演、评演员、评摄影、评美工、评音乐等.

面对这些可评的内容,初学写影评的中学生具体应如何处理呢?比较好的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抓住影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为深刻、最能激发自己写作欲望的问题来写,这样便于对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评论,忌面面俱到.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二)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

〖One〗、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Two〗、抓住细节,诠释其深刻涵义.所谓细节,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如《大转折》中先后三次出现蒋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国民党军队下一次的失败,通过三次背影的刻划,将蒋介石政权日薄西山的局面富于象征性地体现出来.

〖Three〗、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Four〗、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倘若论文,比较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情深深雨濛濛》时,有一位同学冷静地指出编导将荧屏中的军阀(如萍、依萍的父亲)形象拔高了——他遇见美丽的女子就抢来作为姨太太,可原因居然是她们像自己的初恋情人.

〖Five〗、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设计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如:《历史和时代的搏击者--评银幕上的共产党员形象》,《悲剧在红色中渗透--评电影<红高梁>》《农村改革的多棱镜--电视剧〈一村之长观感〉》.

我们在写影评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学习他人的写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通过影评的写作,不断促进我们知识结何的完善,提高我们的颀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练习●分析下面这篇作文的毛病.把它改写成一篇较好的观后感,字数在600字以上,原文的副标题不要改动,主标题可以自拟.

我噙着眼泪走出电影院,焦裕禄那高大的形象依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年仅42岁的共产党员焦裕禄,在1962年冬调任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

他是艰苦朴素的典范,常年穿的是打着补丁的衣服,一件旧大衣成了他御寒的唯一之物.他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吃的是窝窝头,小咸菜.在下乡救灾治涝的数月艰苦奔波中,总是自备干粮,手拿雨伞,和群众一起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唯独没有自己.在兰考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忍受着肝病的痛苦,日夜坚持工作,后来病情严重恶化,变成肝癌,然而他依然以顽强的意志忍受着剧痛,在狂风、大雨、沙窝、激流里奔波,兰考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他走了120多个大队.为治理兰考的三害,改变全县36万人民的贫困面貌,他带着重病坚持工作,坚持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年仅42岁的好干部焦裕禄于1964年5月14日离开了人间,但他永远活在兰考和全国人民的心中.

和焦裕禄相比,我深感内疚.过去我总是和同学讲吃比穿,衣服不时髦了就再也不愿穿上身,吃大米和白面还觉不合口.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忘了革命前辈创业的艰苦,守业的艰难,忘了接班人的重任.今后我一定以革命前辈为榜样,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艰苦朴素,勤奋上进,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革命接班人.

评电视剧《长征》:细微之处见精彩

眼下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长征》,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该剧呈给观众的既不是“爬雪山、过草地”那种“枯燥”的长征,也不是“敌军飞机大炮、我军冲锋吹号”那种“简单”的长征.而是于战争背景下,把领袖们各自的人格魅力都凸现了出来.

长征开始前,毛泽东在军事上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当他大胆向中革军委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时,却遭到了军事顾问李德的指责,毛泽东一气之下,当着其他委员的面,甩手而去;但他在苏区云山寺“赋闲”,读着马列著作时,儿子毛毛却要过来“骑大马”.毛泽东只好“学习生活两不误”,一边背着毛毛转圈,一边捧着书本“走读”;还有胡班长嫌主席的脚“有味儿”;毛泽东冲着贺子珍发牢骚……“无情未必真豪杰”,编导这样处理,更加衬托了毛主席后来在领导岗位上的指挥若定时的英雄气概.而毛泽东的扮演者唐国强也较好地把握了表演上的一个“度”,基本上做到了收放自如,“潇洒来去”.

尤值一提的是周恩来的扮演者刘劲,他时常忧郁的目光和红军当时的处境极其吻合,当李德和博古专权行事时,他忍辱负重;当张国焘扣押廖承志,向中央要权时,他“恨铁不成钢”……还有王伍福扮演的朱德,不但形似,而且从外到里都让你感觉到“这就是朱德”.并且,红军将领都叫毛泽东“老毛”,这也是以前影视剧中从没有过的最平民化的称呼.

“蒋委员长”这回换成了陈道明,从外表上猛一看,他有点像穿军装的“方鸿渐”,可随着剧情的展开,陈道明便和“老蒋”慢慢贴近了.他可以高骂“你们这群饭桶”!同时又能“屈驾”抬着士兵的尸体“悲伤”给大家看.这才叫“诡计多端、老谋深算的蒋介石”呢.所以,即便陈道明的眼神没有“老蒋专业户”孙飞虎阴险,但他一样把蒋介石这个“反共老手”刻画得淋漓尽致.

读过彭端淑《为学》,大家多会对富僧大加批评,诚然,富僧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而没能到南海,这确实是应该大加斥责的.但是,大家多忽视了另一方面,那就是富僧听到贫僧由南海回来之后,脸上显出的“惭色”.仅此一点,笔者认为也是值得赞许的,因为能显出“惭色”,就说明他有了悔意,他的“惭色”至少会成为他尔后实现理想的一种动力.

在人生的道路上,谁能不办错一两件事?重要的是做错之后如何对待,一个人如果能在做错之后显出“惭色”,那就说明他已经认错了,并可能在此之后有悔改.

展开历史的画卷,让我们看一看那些没有实现理想于惭愧之后奋发有为的人,是如何面对失败与挫折的.我国古代文学家苏洵,他举进士不中,有“惭色”烧尽以前所写之文,闭户苦读,通读六经、**之说,终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异邦音乐大师贝多芬,32岁时突然耳聋了.当时他心情痛苦绝望之极,甚至一度闪过自杀的念头,有“惭色”后并没自杀,反而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困难.最后一部杰作——《第九交响曲》是在他的听觉完全丧失后完成的.

再拿我们当代的事例来说吧,当代保尔——张海迪,在医院工作时,有人拿着一瓶贴着外文商标的西药,求她翻译.这时她并不懂外文,因而她只好惭愧地摇摇头,而就在这以后,她立志要学好外语,终于掌握了几门外国语言.……

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失败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败中永不爬起.一次失败,只不过是多了一次更好地反省自己,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的艰辛的机会.然后,求索、奋斗,开发潜能,激发勇气,磨练意志创造出难以想象的奇迹.不要在乎别人的嘲笑与讽刺,你应爬起来,在别人的取笑中开拓你的路.

在我们学习中,由于各种原因而遭挫,有的人便灰心丧气萎靡不振,甚至麻木不仁.还有的在失败面前并没有失望,在显出“惭色”以后,能够总结经验和教训,勇往直前,鼓足勇气努力学习,并取得了好成绩.

前人在逆境中,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有这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90年代的青少年在这样好的条件下,难道就没有吗?

本文是一篇颇有新意的“读后感”.

首先,文章的立意构思新,撷取的感受点也新.它不同于一般学生写《为学》读后感的思路立意,另辟蹊径,紧紧抓住富僧听说贫僧回来之后面有“惭色”这一点,作为自己的感受点,充分肯定富僧有悔改的态度,开展议论,阐述观点.文章就显得别具一格,生气勃勃.

其次,作者运用论据的角度也很有新意.论证中列举的苏洵、贝多芬、张海迪这三个名人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文章摈弃了人们熟知的有关三个名人如何奋发成才的材料,却选取了他们在“没有实现理想而惭愧之后”“是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的”这方面的材料.这三则材料不但鲜为人知,而且紧扣论据,论点和论据高度统[One]、

另外,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进行材料堆砌,而是对这些材料进行深入的剖析.因此文章的论证不但具有新意,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

〖One〗、就最近读过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Two〗、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写短评一则.

[Three]、读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有感,读后感作文

辛弃疾(1140.5.18-1207.10.3) [编辑本段]生平简介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世为济南人。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Fourteen〗、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当年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享年67岁。

虽然,自中原失陷以来,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已经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辛弃疾的词在其中仍然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这不仅因为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节选自《应用写作》1998年第1期,《词坛巨擘公文高手——读辛弃疾》)。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南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当代注本以邓广铭先生作的《稼轩词编年笺注》最为流行。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编辑本段]瓢泉岁月“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

1161年,辛弃疾自22岁率领2000多家乡父老兄弟起义抗金,便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20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是,他中年却屡屡蒙受谗劾,赋闲20年,直至忧愤而。从1181年到1207年,他基本上是在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过着闲居的生活,其间有6年时间被起用又被罢官,来往于福建、浙江、江苏等地的任上和带湖、瓢泉之间;而居带湖亦时往瓢泉小住。瓢泉,是这位爱国词人南渡后的最后归宿地。

1180年,41岁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1181年春,辛弃疾来到上饶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当年农历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都是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地方。鹅湖山下的鹅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驿站旁。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举行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第一次鹅湖之会)。鹅湖因而成了文化胜地。辛弃疾常去鹅湖游憩。

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两人在村前石桥上久别重逢,感慨万端;伫立石桥,沐浴着雪后初晴的夕阳,纵谈国事,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爱国之情汹涌澎湃于胸,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发出“男儿到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正是这种豪情壮志的写照。

辛弃疾和陈亮这次会晤,瓢泉共酌,鹅湖同游,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成为文坛佳话。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爱国志士,将这次会晤称为第二次“鹅湖之会”,将期思村前的石桥称为“斩马桥”,并在桥旁建了斩马亭。至今,当地还流传辛弃疾和陈亮“斩马盟誓”的故事。斩马亭还在,虽经历风雨,仍有不少刻有“斩马亭”字样的釉瓦覆盖其上,为铅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1194年夏,辛弃疾又被罢官回上饶,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1195年春,瓢泉“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瓢泉园林式庄园建成。

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举家移居瓢泉。1196年秋,辛弃疾生平所有的各种名衔全部被朝廷削夺得干干净净,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园的恬静和期思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灵感翻飞而歌之,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临江仙·戏为期思詹老寿》、《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玉楼春戏赋云山》等等,都是辛词中描写瓢泉村居生活的代表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邑中园亭》)。这些词句表现了辛弃疾对瓢泉山水风物一往情深。

1203年,辛弃疾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1205年秋,又被罢官,辛弃疾怀着满腔忧愤回瓢泉。1207年秋,68岁的辛弃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这年农历九月初十,民族英雄、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没有实现的遗愿离开了人世。后葬在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

辛弃疾墓在铅山县瓜山虎头门阳原山腰。坐北朝南。立于绍定年间(1228—1233),其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原碑毁墓残。清代辛弃疾后裔于墓前又立新碑,今亦斑驳陆离,字迹模糊,碑文上行是“皇清乾隆癸卯年季春月重修”。中间是“显故考率公稼轩府君之墓”。下行是“廿五代玄玄孙囗囗霞溪囗囗囗凌湖囗东山辜染安北囗立”,据考,此为辛弃疾之仲子辛柜之后裔所立。建国后,1959年辛弃疾墓被列为省重点保护文物。1971年和1981年又先后两次修整。墓系麻石砌就,分四层,顶堆黄土,两连围以坟柜。墓高2.5米,直径2.5米,占51.5平方米。

墓前有郭沫若题写的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发展。直至南渡之初张元干、张孝祥、叶梦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才较多继承了苏轼的词风,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他们的这一类词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为内心激情所支配的结果,而没有成为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也没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题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在他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不过,以上只是指辛弃疾词中主流部分的艺术风格而言。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如《鹧鸪天》的下阕: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是比较全面也比较公允的评价。

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这当然有些简单化,但确实也指出: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在辛词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间语言,如“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丑奴儿》),也有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汉宫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杯,汝来前!”(《沁园春》)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当然,辛弃疾的词时常也有过分散文化、议论太多,以及所谓“掉书袋”即用典用古语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么说,他确实把词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词不仅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这样,词的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

[编辑本段]有关书籍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06月出版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辛弃疾传辛稼轩年谱辛更儒《辛弃疾资料汇编》

邓广铭《辛弃疾传辛稼轩年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03月出版

辛更儒《辛弃疾资料汇编》中华书局出版,2005年10月出版

连环画《辛弃疾》绘画:陈光镒连环画《辛弃疾》编文:陆士达绘画:陈光镒孙崇恩刘德仕李福仁《辛弃疾研究论文集》

还有么、你好象那么了解他誐、佩服。佩服了不起

关于军事教育感悟生活句子作文和高中军训生活的收获与感悟作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上一篇: 军人生活励志的句子
  • 下一篇: 写长春的句子文案生活